可柔代表的应该是一类风格,很典型,轻提慢起,小鱼软弹,大鲫出腰,鲫鱼范畴里大小兼顾,很有玩味。白条选手驰骋野场,无往不胜,每一条奶鲫的大弯弓都能让对岸大爷惊呼大物,不由心生凉意,含恨退场。
再来聊聊可柔的定位,面条竿的第一梯队,相比鲫刀一类的网红面条竿性能加倍,当然,价格也超级加倍。
若不是论坛价格真香,市售版销量属实有限,一个没有销量的产品,或者说一类产品终归是相同的宿命,这也是可柔退市的市场前提
一方面,这类竿不可能是旗舰竿种,像中国龙这种打天下的亲儿子,定位即使亏本也无妨,但求性能,不问价格,降价是不可能降价的,毕竟门面要撑住,破了这个底线,品牌价值就危险了,就像兰博法拉,赔本赚吆喝但就是得拿得出手;另一方面,可柔又无法和三大家的产品正面抗衡,当然,所有国产都不能跟他们同时拼性能又比价格,品牌价值的利润可望不可即,说回来就是高价卖不动低价清仓,低价导致与市场定位不符,一旦定位失败,注定泯灭竿海。
并继也是同样的道理,虽然呼声很高,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,高呼的几乎不会买高端产品,高端玩家回过头来把玩国产并继又图什么,技术突破的性能体验,还是品牌力文化加成的情怀?
日本本土黑拉玩家已是夕阳圈子,年轻人路亚海钓耍得不亦乐乎,反倒是海外市场把那些年的那些竿一只只,一个品牌一个品牌的盘活了,甚至我认为国内大部分玩家以一种小物诉求,把一个专业深水大鲫鱼的精准定位产品系列复活的操作,真的深深佩服这个行业领域那些相关人员,真真的斯国一
倒是有个疑问困扰已久,这种细身竿本身碳布用得很少,从生产成本上肯定和碳布用量相关,在涂装也没有追加特殊成本的前提下,细身竿难道利润不大吗?还是是细身加工难度大、报废率高?
碳布使用上都是高碳也不可能是新技术,模具现成,或者说本身就是个营销问题,老产品换代给新产品让路。
写到这里感觉鱼竿某种程度上和鞋圈有点类似,技术没多少,但凡新产品 ppt 能做十几页讲科技,绝版了能涨价,进口的的更香,就是不晓得哪天鱼竿会不会有一场复刻。
福利上一些收藏的路亚饵
|